荷兰豆成禄劝苗寨脱贫致富金豆豆

 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,朵本拉这个高海拔的苗族村早已忙碌起来,已脱贫的建档立卡户王军开着他的面包车来到自家土地,刚刚收获完荷兰豆,又开始忙着撒播麦种,好像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。“以前我家最值钱的就是一头犁地的老黄牛,现在我家有3辆车。是党和政府让我重树生活与致富的信心,一步步脱离贫困,走上致富之路。”王军说。

  朵本拉村是禄劝县撒营盘镇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,交通闭塞、信息不通,52户苗族人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,村民受教育程度低,靠种植土豆、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和采摘贩卖一些野生菌获得收入,生活十分困苦。

  王军家也曾经徘徊在温饱线上。

  靠种荷兰豆脱贫

  33岁的王军,家有5口人,2008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,女儿又刚刚出生,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

  2015年,朵本拉村一条3米多宽的通村道路修成通车,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了便捷条件。村里劳动力富足的人家纷纷在探寻脱贫的新路子,而王军也在苦苦摸索,但因劳动力欠缺和缺乏技术,使得他仅能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讨生活。

  2016年,王军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“我感到很惭愧,所以暗下决心,绝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大好政策,我们家一定要摆脱贫困,过上小康生活。”王军说。

  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,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经常到王军家为他讲解脱贫相关政策。王军也积极参加镇政府组织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,在网上学习、了解适合村里气候和海拔的农作物种植技术,结合自己以往的种植经验,决定大胆尝试荷兰豆种植。

  2017年,在政府的扶持下,王军一家种植荷兰豆4亩,销售收入3万多元,除去化肥、种子等成本,获得的纯收入远超传统作物种植收益。荷兰豆种植的成功点燃了王军探索发展新型产业的热情,尝到甜头的他继续扩大种植。2018年,王军家种植荷兰豆5亩,销售收入达6万多元。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回报,依靠种植荷兰豆,王军一家于当年顺利脱贫。

  带领乡亲同致富

  尽管已经脱贫摘帽,但是,王军却不满足现状。经过两年摸索,在种植技术逐渐成熟后,王军决定扩大种植规模,2019年在自家地里种植了2亩魔芋、4亩玉米,还向邻居租了10亩地种植荷兰豆,3亩地试种白芸豆,成了当地的种植大户。

  由于种植基地离家有一段距离,为了更好地管护荷兰豆和照顾一家老小,2019年6月,王军购买了一辆面包车,每天往返于基地和家之间。“早上6点起床,喂好家里的牲畜后,7点准时出门去干活,晚上天黑才回家,中午饭和晚饭都是在基地旁临时搭成的简易棚里解决。农闲时,我也会在本地打零工,雨季就进山去采摘野生菌售卖。只要肯干能吃苦,增收致富根本不是问题。”回忆起这几年的生活,王军好像总是忙忙碌碌。

  遇到基地忙不过来时,王军会临时雇用村里的贫困户来帮忙,不仅自己发展产业,也给同村村民提供了打零工的机会。看到王军家靠种植荷兰豆脱贫致富,村里的乡亲纷纷前来讨教种植技术。“都是住在一个村的乡亲,不能说自己生活好了就不管大家。每次有人来问我怎么种豆时,我都会耐心地给他们讲解,有时候还会跟他们一起到地里根据实际情况讲解。”在王军的带动下,朵本拉村25户贫困户全部加入荷兰豆种植队伍,每户均实现5000元以上的稳定增收,让朵本拉这个苗族村寨真正换了新气象。

 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,王军说:“以前,我家最值钱的就是一头犁地的老黄牛,现在家里最值钱的是一辆小轿车,花了5万多元买的!”

  在3年的荷兰豆种植过程中,王军不断总结经验,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气候的种植技术。今年9月底,王军收了近10亩荷兰豆,收入8万元。

  齐心协力奔小康

  “既然党和政府提供了那么好的政策,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,利用好一切资源,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。”王军经常这么跟邻里亲朋说,当然他也是这么做的。今年的荷兰豆收完,他又开始撒播麦种,干了一天活的王军拿出手机玩起了“快手”。他说,在“快手”上有很多搞笑视频,累了就看一下放松心情。他还经常看一些种豆的视频,时不时也会跟网友交流种植方法和技术,慢慢地就从网上掌握了很多种植新知识。

  如今,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,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。在自家的新房子里,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玩耍,12岁的大女儿在撒营盘中心学校上五年级。大女儿时刻记着爸爸告诉她的话:“要好好学习,心怀感恩,以后报答所有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。”由于现在上学有各种补助,王军夫妻俩从来没担心过孩子的教育问题,“现在女儿都能有这么好的上学政策,儿子将来只会更好!”

  对于未来,王军也有着自己的目标:“我要把现有的荷兰豆种植基地再扩大,过两年把自家的房子加盖一层,再建一个新厨房。如今的政策这么好,我相信一定会很快实现!”

(文章来源:昆明日报)


bbs.piaoxian.net/thread-356349-1-1.html

上一篇:

下一篇: